LECTURE 12
生活在历史遗产之中:
新德里贫民城市社区更新项目的触发与进程
Living with Heritage:
Urban Renewal Initiative in New Delhi, India
 
本讲主要内容:
项目背景
                          触发与进程
                          总结思考

      
  
主讲人:刘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风景园林系主任/风景园林学术学科带头人/西北地景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中国园林》杂志编委/《景观设计学》杂志编委/西安唐风园林建筑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不是景观也不是建筑,也不太像是城市规划,它是一个更综合的项目。实际上有几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我们一直向比我们发达的地区学习,我们向美国学、向香港学,然后向新加坡学,我们学了很多地方,反过来回头看看在某些经济发展比我们还要落后的地方,其实他们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特别是我们中国还有很多经济落后的地方,像我来自中国的西部地区,中国80%的贫困县都在西部地区,我们如何面对这些贫困的地方?在历史的场合中我们留下了很多自然和文化,我们该怎么面对?特别是西部地区,我们面对西部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时候第一个特点就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西安大家也知道其实就是很久远的这种积淀。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除了关注这种商业和目标发展之外,还需要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如何面对他们。建筑师、设计师在面对这样一个贫困区或贫民还需要设计?是否为“贫民窟”?我们该做什么,我们的角色是什么?

第三个背景是阿迦汗基金会。大家都知道在建筑界有两个奖特别有名,一个是普利兹奖,王澍老师拿到的。另外一个是清华大学的李晓东老师拿到阿迦汗AKDN 建筑艺术奖。它是每三年面向全世界公开的一个奖项,是阿迦汗发展网组织的。我想在这里介绍这个组织是如何干预一个项目——一个社区改造的形成。

我会讲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大概背景,会推到印度。第二个是Aga Khan这个组织。第三个我会讲这个项目的背景在新德里。这个项目是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的。第一个是Humayun’s Tomb,实际上是这个项目的起始点;第二个就是Sunder Nursery,是一个苗圃,它实际上是一个Restoring Historic Landscapes(修复历史景观),它包含了一个对历史景观的修复或者叫复兴,我觉得它更像复兴。第三个就是我这个题目中最核心的一部分,这个名字叫Harzat Nizamuddin Basti(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它是一个村子,实际上就是一个贫民窟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项目背景
印度

印度32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接近我们国家,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整个半岛共有12条主要河流及一个人工水库,最著名的当属恒河。它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半岛内由13种气候带形成了13种植物带。从北边的德里到南边的孟买,气候条件完全不一样,呈垂直分布。

文明的发展跟河流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的文明曾随着爆发过的战争进行过迁移。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今天讲的大部分建筑多集中在莫卧儿王朝这个时期。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背景。

 
 
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变迁
 
上面这张图列举了四大文明的历史发展,除了古代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实际上已经迁移到其他地方,印度的文明已经不再本土生长了,只有中国的文明一直在我们这块本土,5000年源源不断。我记得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清华的学生写过一篇中国文明的历史脉络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中华文明的产生在黄河印度的文明在恒河,古埃及的文明在尼罗河,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实际上我们的文明的发展跟河流跟自然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历史最久远的应该是古印度,中华文明实际上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这是我列了一个表大概的印度社会发展对应中国社会发展,新印度的国家独立是1947年,中国是1949年。印度最著名的一个代表是莫卧儿王朝,对应的中国就是明末清初这个时期。另外我们所了解的孔雀王朝,它对应我们东周末和西汉初这个时期。

 

 


中印历史对应表 
 
(Aga Khan致力于关注贫困生活区域)
 
阿迦汗发展网
阿迦汗发展集团(AKDN),成立于1905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一个私立的、非宗派性的国际化组织集团,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机会。它集结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专家并吸纳了各国的基金会员,包括欧洲、北美、日本等等。

本集团的下属机构都有着各自独立的组织使命,涉及从卫生保健、教育到建筑、农村发展及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等各个领域。这些分支机构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即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机构与项目,从而能够持续地应对社会、经济及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我们有时候忘掉了建筑设计的本原。我本人是学建筑设计的,所以看到Aga Khan每年都会进行一次项目评奖以后突然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到底我们的设计在历史里面该怎么运行思考?因为我是一个教育者,我更希望我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在学校里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让你认识到你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到底为谁服务,这或许需要一点点理想主义和不现实的东西,才能让你的设计从社会走到现实中来。

今天我要介绍的,都是由Aga Khan文化发展网和Aga Khan基金会共同去支撑的项目。它实际上在1905年的印度成立,因为Aga Khan殿下原籍是印度人,所以主要在印度开始,现在的项目是遍及到全世界。它不仅仅包括在贫困地区,还包括了在很多富裕的地区,基金会大部分的钱都是很多很有钱的人来资助,它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基金会的组织方式,它所关注的是文化复兴下面的教育质量、健康郊区的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的强化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背景。

 

这是罗马的一个项目。从这个项目开始,这个基金会从1905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德里城市鸟瞰

 

新德里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作为德里的中央直辖区,它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大家看过一部电影叫《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在新德里拍的,1482平方公里,1280万人口,照片一看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城中村,我们今天来看到的德里,就像新德里有人所说的,它是无秩序的蔓延所形成的七个城市连在一起以后的城市。
 
 
 德里城市区域图 新德里城市区域图 
 
新德里城市发展背景
·老德里历史悠久,建都公元前约1400年,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即“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
  前8世纪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
·公元前1世纪,印度王公拉贾迪里重建此城,德里由此得名。
·12世纪末,征服印度的外来穆斯林开始在这里建都。
·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从阿格拉迁都到此,把德里改名为沙贾汗纳巴德。
·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
·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随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开始兴建一座城并于1931年完工,这就是新德里。
·新德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 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
·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触发与进程:文化遗产保护与贫民社区城市更新
 
下面开始结合项目,谈谈触发和进程。触发,就是怎么开始,进程,就是怎么进展。我们很愿意做具有革命性的东西,实际上一个真正好的立项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个则是城市中心地带的更新。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三个地方是一体的,下图中的红色块都是它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只是年代不太一样。这是Humayun’s Tomb(胡马雍陵),Tomb就是陵墓建筑,是一个building。实际上大家印象很深的话就应该知道泰姬陵,它就叫Tomb。在这里有一个Complex,一会儿我们会解释什么叫Complex。我们有一个词叫综合体,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东西。在Harzat Nizamuddin Basti(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这块红色也是历史建筑,它代表另外一种建筑就是穆斯林,大家知道穆斯林有发源宗教体叫苏菲教,如果大家对穆斯林、伊斯兰教历史有了解的话,苏菲教的发源地之一就在这里。

大家知道形胜,中国人认为风水或者形胜的地方是什么?一个是阴宅,一个是阳宅,都一定是有山有水的地方,祖坟和家都在这个地方。那印度人呢?他们认为最好的圣地是什么地方,他们的圣地在哪里,为什么在新德里建了这么多的墓,为什么印度人最有名的建筑泰姬玛哈陵是陵墓呢?印度教是关于死亡的宗教文化,它讲来生的,因此印度人很安于贫困,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下辈子会好。所以印度人很安定很平静,他们的宗教是很平静的。印度人对陵墓非常仰仗,Harzat Nizamuddin Basti(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这里有苏菲教,这个发祥地有苏菲教圣人哈兹拉特尼桑木丁·欧里亚(Hazrat Nizamuddin Auliya)的墓地,有圣人出生和死亡的地方就是圣地,所以大大小小陵墓都在这里。因此Humayun’s Tomb(胡马雍陵)建在这里,包括Humayun(胡马雍)的兵士、大臣,包括最后到后面的贫民百姓多把墓冢建在他的墓冢里面。这是因为英国殖民地时期,这个地方没有人管理之后,老百姓全部把墓冢全都搬到这个里面来了。这里整个对印度人来讲是一片圣地,跟我们中国人看着山、望着水的圣地不一样,在印度,圣地跟山水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跟圣人出生有关系,所以这里的布局全是陵墓,包括的周边全是大大小小的陵墓都跟这个有关系。
 
项目分布平面图
 
胡马雍墓(Humayun’s Tomb):Rethinking Conservation(反思保护)
 
作为现存最早的莫卧儿花园陵墓,胡马雍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它是第一个成为莫卧儿王朝的标志性的盛大帝国陵墓。胡马雍墓启发了泰姬陵(Taj Mahal)的产生,是泰姬陵的先导。

我这里不展开讨论关于遗址保护的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这样一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和专业性的细节,我只是告诉大家在英国殖民地期间这个建筑被修复过,但是用混凝土修复的。

经常有人说在欧洲所倡导的现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提出要“修旧不旧”,如果新材料上去一定是跟旧材料不一样的。但是这不太适合东方,包括日本的历史建筑和中国的历史建筑,每年基本上要翻修的,因为什么?它还在用。它不像欧洲的历史建筑很多都是博物馆了。它不是博物馆,人们还在这里使用,去做米饭、做买卖、朝拜……人们还在这里生活,它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博物馆。
 
胡马雍陵穹顶正面:胡马雍陵大量的工艺在它的穹顶的修复上 胡马雍陵概貌
 
包裹着砖石瓦砾的标准陵墓建筑
 

Humayun(胡马雍)皇帝的陵墓,公元1565年开始,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它受波斯建筑的影响,47米高的构筑物矗立在一个12000平方米的平台上。在胡马雍墓(Humayun’s Tomb)内我们能看到的棺柩其实是假的,真正装尸体的灵柩实际上是在圆顶下升高底座的墓室中心。这是建好以后的效果图,应该是印度历史上莫卧儿王朝里第一个陵墓,是泰姬玛哈陵的建筑范式。它不像是泰姬玛哈陵白色的,它是红色的。在印度大量的建筑是红色的。只是泰姬玛哈陵比较特殊,用了白色大理石,因为白色大理石更为尊贵。

胡马雍陵一个标准陵墓建筑的式样,中央室被其他皇室坟墓所构成的辅助房间包围,它完全用德里石英岩块铺地,在底座的四面外墙上被装饰了一系列拱形凹槽。这些砖石瓦砾的建设,使得胡马雍陵(Humayun’s Tomb)成为众多使用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陵墓中的第一个。

 
大量陵墓古迹的出现
 
胡马雍墓(Humayun’s Tomb)的周边地区涵盖近60亩土地,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古迹,如赛汗墓(Isa Khan’s tomb)外壳,Afsarwala墓和清真寺(Mosque),阿拉伯笼士乃(Arab Serai),卜哈里马墓(Bu Halima’s Tomb)和几个有纪念意义的gateways(门楼通道)。
 
胡马雍陵概貌
 
修旧如旧的施工步骤
 
胡马雍陵花园的修复是阿迦汗殿下在1997年,印度独立50周年之际,送给印度政府的礼物。这也是在印度所有重要古迹中的第一个私人资助的修复项目。它是通过“阿迦汗文化发展”(AKTC)、“印度考古测绘局”(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ASI)和全国文化基金的支持下,共同于2003年2月完成的。  

在正式操作中,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用最高端的仪器来测绘主体建筑的精准尺寸,再来是将近一顿的混凝土拆除掉,最后是想办法找到原来的材质、颜料、图案等等去重新修复。
 
胡马雍陵花园的修复:工人在对细部的装饰石材进行修葺重塑。
 
延缓文化衰退
 
胡马雍墓(Humayun’s Tomb)的保护将加强世界遗产的文化意义,并通过改变20世纪现代材料来显著延缓文化退化。通过改善设施游客的体验来增强,如游客讲解中心,纪念品商店和合理的开放空间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为当地青年和胡马雍墓周边的手工艺制作者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保护过程中,它强调利用原有的工艺和技能,目的是重振许多即将消失的技术和传统艺术形式。
 
胡马雍陵花园的修复:工人在翻修铺地。
 
以水渠系统为延伸的修复措施
 
花园修复工程的目标是振兴和复苏花园和它的门楼通道(the Gateway)、水渠、水池和喷泉。这需要水渠系统的养护、维修和重建、以及灌溉系统的修复,扩建和重新激活,以确保水流通过自然的河道和喷泉。

当中也包括建立通过雨水收集来更新水资源的系统,改变像古井、池塘等的地下水源,以及改变一些其他水循环系统。该基地的设计涵盖多种学科,包括考古发掘,保护科学和园艺科学的应用。在恢复的过程中,原始铺砌道路被修复、重铺和重新布置,同时路缘石也进行了替换。大约有12公顷20英亩的草坪,符合莫卧儿(Mughal)种植模式,500株石榴树苗,2000种像芙蓉(Hibiscus)、Harsingar、月光(Chandni)和茉莉(Jasmine)等芳香花卉,以及像芒果(mango)和苦楝(neem)这样的绿树,种植在26英亩的花园里。
 
胡马雍陵水渠系统及周边景观
 
胡马雍陵的儿童绘图
 
Humayun’s Tomb Complex
 
在这里说回之前的Complex的概念。在印度,陵墓建筑是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的,第一个就是陵墓建筑就叫Tomb;另外一个是十字型组合的各种各样的水渠和花园;那么第三个就是gate way ,门廊和周边的围墙;三个构成一个完整的东西才是陵墓的整体。这里面的水系是阎牟那河引进来,因为他离阎牟那河非常的近,它有一个喷泉的系统。如果我们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话就会知道,这叫莫卧儿式花园,实际上来自于伊斯兰教的花园,再早一点就是波斯。

从建筑剖面的图画我们看到建筑的光线实际上很讲究,真正装饰体的灵柩实际上是在地下室里面。这是表面的标准的陵墓建筑式样。建筑里面非常的凉快,外面很热,因此在户外种了各种各样的树。

胡马雍的灵位就是门廊。图中门廊上站立的是印度的国鸟——孔雀。我们在花园里面走的时候就看到孔雀从前面飞过去,我觉得这是很奇异的一件事情,在参观巴克地的时候孔雀就在门廊旁边走。
陵墓对当地人开放收费是很少的,所以有很多当地人在花园里面休憩,最早人们就喜欢坐在树荫下,因为树荫对于最早伊斯兰教发源中心是最有意义的。
 
在花园树下休息的人们
 
Sunder苗圃效果图
 
Sunder苗圃(Sunder Nursery):
Restoring Historic Landscapes(修复历史景观)
 
Sunder苗圃,原名Azim Bagh,坐落在胡马雍陵(Humayun’s Tomb)和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Hazrat  Nizamuddin Basti)偏16°的北部。苗圃建于1929年,现由中央公共工程部(CPWD)进行维护。

目前整个苗圃花园的一部分仍用于展示和销售植物,但其他大部空间多年来一直未充分利用,近于废弃。

Sunder苗圃作为新政府免费为首都提供所需要的树木和植物物种的苗圃,目前是建在新德里最大的树种的集合地(包含150种树种),并且是一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另外的100种乡土树种也在这里被重新引入,这是修复项目的一部分。我当时听完150种树的时候,我就拿西安对比。西安紧靠着秦岭,秦岭有3000多物种,是中国的中央公园物种种数最丰富的地方,但是西安的常用绿化是最多的(包括灌木和植被)却很少是乡土树种。城市里面根本没有生物端,我们还要向广州学习弄点一些树,向北京学习弄点白桦树,然后种植像棕榈枇杷一大堆的外来树种,我们自己的树种却很少。

作为公私合作伙伴发起的项目的一部分,Sunder苗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公园和苗圃,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展示多管齐下的恢复和保护计划中的生态(动植物)和历史遗产。
 
Sunder苗圃修复前环境面貌
 
延续城市文脉
 

Sunder苗圃位于首都的心脏地带,距新德里中轴线有近2公里的距离。迄今为止,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席卷了Sunder苗圃超过27公顷的绿地面积。作为正在进行的项目的一部分,一个显著的绿化缓冲带将在世界遗产胡马雍陵(Humayun’s Tomb)创建,它和城市内其它的绿色节点进行连接。这赋予了德里的人们一个生态公园来展示自己的城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通过适当的保护和建立有生态意义的绿色空间为城市遗产的合理展示、保护提供可能性。

我们当时参观了很多苗圃周围的城市公园,一转弯就是一个陵墓,一转弯就是一个门,你会感觉到处都是历史景点,到处都充满了人文气息。我觉得新德里还是值得去看一下的,了解下英国人没有实现的花园城市在印度实现的一番景象。

 
 
Sunder苗圃总平面 Sunder苗圃内的墓冢成为了休憩的节点
 
精准的施工工艺
 
在苗圃内多数运用了两种材料,第一个是红砂岩,它全部的灯柱都使用了这个材料;第二个是粉砂石,用于道路的铺设。整个人工的东西做的特别简洁,做工非常详细。各式各样的小陵墓在这个用地之中被修复起来。它的施工工艺特别好,包括其收边和养护的方式,一点破绽都看不出来。我觉得我们在用石材时80%以上起码要破一个小角掉一块小东西,没有一个石材是像印度工艺这样100%完整呈现出来的。里面还有许多混凝土堆砌成的花槽,可以感受到它的混凝土做的也非常到位。有些小的场地种植设计和花圃设计,通过典型的莫卧儿式花园构图来表达。轴线两旁保留了很多树,用了比较粗的石头做收边。轴线的顶端,是一些没有被恢复的建筑,通过自然随意的处理让整个苗圃中的轴线景象非常轻松,感官上也显得收放自如。
 
施工现场 建成后的中心水渠部分
   
从伊斯兰教传统地毯图案演变而来的花槽 典型莫卧儿花园式的混凝土水渠
 
自我演绎的修复过程
 
一个设计师告诉我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苗圃里面有很多考古测绘得来的不同标高的台面,通过对它们的处理使其成为具有高低错落变化的植物种植面;同时这里所有的地方都是遗址地,大大小小的地方有许多陵墓的遗址,它的待建手法并不是采用全铺地的形式,而是通过野生植物的任意生长。具体来说,即有些修复不一定要人工修复,对于这些已经不存在历史遗址的地方我们除了拜见它的遗址地之外,还可以通过种植设计包括野生植物的修复来达到目的,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法。当区域内不同标高的植物茁壮成长并连接成片之后,这里也就自然成为了一个自我演绎并焕发活力的场所。
 
有别于传统人工修复,Sunder苗圃通过对野生植物的保护达到了最为自然的环境状态。
 
Sunder苗圃内未被恢复的建筑 Sunder苗圃内未被恢复的景观
 
功能体验多样化
 
Sunder苗圃的规划发展与设施的妥善管理还应包含在扩展世界遗产的范围内。它将使森林在一个广阔的范围内连续性的覆盖,鼓励鸟类栖息地的建设和增强区域的空间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修复的古迹和周围的花园参观。

该项目的发展中心还将通过教育的方法展示Sunder苗圃树木、植物、鸟类和古迹的绚丽多姿。拟建的露天剧场和展览区域将为文化活动提供专用空间。完整的Sunder苗圃体验的目标是成为具有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的并能把居民和游客带到自然和文化遗产中的公园。

园区的发展也可以为尼桑木丁·巴斯蒂(Nizamuddin Basti)居民创造潜在的就业机会,这一点在到第三个项目时会详细说到。
 
包裹在绿荫里的轴线小径
 
并置于中轴线两旁的红砂石灯柱
 
因历史时期植物种植标高不同而形成台阶式水池
 
Sunder苗圃依旧保持了种植功能
 
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Harzat Nizamuddin Basti):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提高生活质量)
 
位于新德里中心地带的哈兹拉特尼桑木丁(Hazrat Nizamuddin)的“飞地”(被包围的他国领土)是一个中世纪的乡村。它由14世纪倍受尊敬的苏菲派圣人(Sufi saint)——哈兹拉特尼桑木丁·欧里亚(Hazrat Nizamuddin Auliya)命名。作为许多中世纪和莫卧尔时代坟墓和纪念碑的所在地,它最重要的魅力在于它是朝圣之旅的一个重要的地点。

这是一个人口极度密集、空间极度拥挤的地方,7平方公里20万人口,遇到每年的节假朝圣日人口还会更多。可是这里是贫民窟,没有教育、没有就业、没有基础设施,而又因为它是苏菲教的发源地,多数来朝圣的人聚集在此并安顿下来,到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棚户区。
 
多目标体系的复兴
 
该项目致力于恢复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Hazrat Nizamuddin Basti)在历史上的、精神的、艺术的和宗教内涵上的地位。城市商业空间的复兴,提高了便利设施和基础设施,比如街道、公园和公共厕所,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健康,更有生气的环境。对教育,医疗,环境和谋生之道的介入增加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在该项目中,提高教育水平和职业训练设施水平为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该项目致力于寻求在与地方社区商讨中整合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发展的这些目的。
 
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的城市改善
 
圣泉的清理施工现场
 
等了七百年的一池清泉
 
如果告诉大家这就是典型城中村改造后的场景的话可能都不会相信,换成我们政府要做这样的城市中心项目肯定就是统统拆迁了。作为一个历史公共空间,其改造过程极其简单。把水抽干清理出了700年的淤泥,让它变成了一个活的眼泉水。轴线上的廊道窗户由从方形重塑成了圆拱形,更符合圣地的风情。事实上这个项目的建筑师告诉我,他做的最多的努力,是磨破嘴皮劝说迁走了16户人家。他跟我如数家珍的说自己怎么去跟政府斗争,讨论把这16户人安置在哪、他们的孩子怎么上学、怎么就业、有怎样的经济保障。所有的工作都在做这些,只为保留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圣地面貌。
 
图为项目设计师力求拆掉了天台16家棚户屋后的公共空间场景
 
这样一个清除了700年淤泥的活泉水,在改造过后终于呈现其本来的面貌,成为了孩童们玩乐,洗礼的场所。
 
简单而重大的朝圣集结地
 
在一个苏菲教圣人的墓地旁边,腾出了一块地方修建广场,而在这位建筑师的口中,称之为公园。他认为这是一个公共空间集结地,只能男人使用而女人被禁止,因为这儿的妇女是受歧视的。在这样一个公共场所之中,他只做了几面围墙,一个入口,修整了原来就有的菱格铺地,仅此而已。但是它所承担的功能却意义重大,来到这朝圣的人会在此席地而坐,进行交流。
 
在拥挤的贫民窟内挤出来的公共空间,设计虽然简单,却给朝圣的人们提供了交流集结的场所。
 
把原来闲置的场地设计为妇女公园,供区域的妇女们休闲聊天,体现了女性的重要地位。
 

改造中最为人称道的新建筑——公共厕所,改变了贫民窟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区域内颇为热闹却也幸福的公共场所。

 

 

 

 


给予尊严与幸福的公共厕所
Aga Khan基金会的志愿者告诉我,这里的一个妇女拥有两件颇具尊严的事情,一是她生了儿子,二是她使用到了新建的公共厕所。他们的村子一共修了两个公共厕所,男女分设,这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积极而乐观。每日厕所门口都会有很多人,那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空间。大家不要笑话,当你没有厕所的时候你不知道生活意味着什么,你不知道一个蹲坑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在中国来看或许再普通不过,但是对于一个贫民窟来讲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公共建筑项目。因为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厕所,便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Aga Khan基金会给这个贫民窟的改造颁发了建筑艺术奖,评委们一直认为这个公共厕所让这里的居民感受到了幸福。
 
 
 
以发展和需求为基础的介入
 
如果说胡马雍墓以至Sunder苗圃投入的是不同程度的设计,那么对于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Hazrat Nizamuddin Basti)这样一个城市中心的修复来说,设计仅仅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更多的则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来改善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这么看来,Aga Khan基金会在这儿体现的重要价值,便是如何促进贫民窟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水平的改善并不是把当地居民搬迁到其他地方给与他们豪华的居住条件,而是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理解文化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健康的价值。在这样的培养中,当地居民才会慢慢领悟到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Aga Khan基金会会请来专业的人员,教会当地居民施工楼房、制作瓦片等各种技能,它的发展概念是让居民在培训过程中知道有技能、有收入、有社会地位,才能得到认同,才能获得尊重。这便是一个项目的建成过程。

从1997年到今天为止,随着Aga Khan基金会不断的给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投入基础设施,当地人开始愿意用自己的挣来的钱去建立教育和医疗机构,并开始明白教育和健康意味着什么,这里越来越像一个小小的共产主义社会。
 
保护与培训
 
作为正在进行的维护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是相当重要的。部分联合ASI和AKTC组织培训课程和工作已经启动。这些研讨会促进了参加者了解彼此,并使大家交流维护工作的问题,并从不同的专业组中学习,从而获取解决方案,这种学习也被用来作为保护专业人士和技工培训的平台。
 
 
社会经济
 
在社会经济方面,项目逐步的实施,确保养护(维修)工程可以造福当地社区。通过与当地机构密切合作, AKDN评估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的方式,以维持及改善本土社会。这一里程碑式的非营利性的倡议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理念。

AKDN的理念集中在三个核心领域:社区改善、健康和教育。

他们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可持续的生态改造来改善卫生环境,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保健,并通过推广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来提升妇女和青年的就业能力。
 
教育课程
 
教育是市区重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目标是给当地为孩子提供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及安全的学校环境。AKDN通过对入学率,识字率和毕业率的评估来提供教育项目。
 
 
医药健康
 
运用综合的方法评估当地的医疗需求,疾病预防,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和幼儿。这一项目旨在为更多的社区提供帮助,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可因此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通过宣传加强人们对疾病预防和卫生的关注程度,这项计划下有多项措施,包括提升医疗服务,建立综合医院等。
 
 

文化复兴

Hazrat Nizamuddin Basti(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地区拥有超过700年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人文风俗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因此、在该地区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只修复有形资产;而同时对文化、音乐、艺术、工艺品和节日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复兴和保存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经济,并促进文化底蕴。

Livelihood Generation

在Hazrat Nizamuddin Basti(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地区,居民收入大多是季节性的,经济过多的依赖于游客和朝圣者的数量。年轻人失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去缺乏技能,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及技能相关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目前AKDN的部分培训已经使一部分居民在英语和电脑知识方面得到增强,这大大增加了青年男女的就业选择。

 

 

 

 

 

三个项目的工作进展
 
AKDN通过与胡马雍陵墓—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Sunder苗圃(Humayun’s Tomb-Nizamuddin Basti- Sunder Nursery)这三个项目区域的政府机构咨询合作,共同提倡该地区的环境发展。环境发展的措施包括规划一个城市公园,为城市提供生态资源。除了城市公园绿化的恢复和发展,环境美化和生态治理也是该计划中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个触发点,它更希望通过文化保护来触使当地居民对文化的认同。从最贫困的地方开始,改善并非直接提供资金,更多的是让你知道文化价值,让你知道教育、卫生和健康的意义,让你有信仰,当然同时去会给予更多的公共空间。

目前,Sunder Nursery方面的工作及城市公园的建设已经展开。
总结
 
大型城市更新项目的立项是多目标体系的。
 
包含贫民社区更新、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公园建设等,其触发是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程,带动其他项目的逐步展开与实施。正如在哈兹拉特尼桑木丁·巴斯蒂这个项目中Aga Khan投入了大约一亿元美金,更多的是用来给当地居民培训和促进基础设施。
 
近远期的发展进程,目标体系的保持与推进。
 
我们今天做很多事都太急于求成,太想得到回报;而Aga Khan发展网投入的项目中,更多考虑的是远期规划效益。那么一个项目的竣工是否代表了该项目的终结?根本性的问题是否又已被解决和推进?
 
在城市贫民社区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根本。
 
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如何促使一个城市的更新。中国的城中村很多,我们是否都要把它们夷为平地。我想回归到印度,应该可以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
 
 

 

 

 

 

 

 

 

  与大师对话

 


Q1:现在我们所谓的城镇化虽然达到了城市的现代标准,但却出现了很多社会矛盾,我们的城市特色在逐渐丧失,那么在更新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持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另外由于一些外部条件的限制,很多项目我们接手时需要做出妥协,这是其一;其二是我今年去台湾看到的,整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我们国内六七十年代的建成项目,但是却贮藏了很多文化底蕴,那么我想问在城市改造中,如何能让文化融入生活,融入老百姓的心目中去?
 
刘:其实这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像西安地区好多村庄都是有历史文化背景,一旦拆了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方法去解决。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您的这个问题,但是我这里有自己的一个思考。可能我们现在的项目介入更多的是开发商或政府,我们只负责画图,而这样我们就推卸了所有的责任,因为我们只是在配合。大家都说不如培养当市长吧,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我觉得当市长也改变不了命运,其实他们受到的教育,获得的视野,对政治经济的认识都比我们要好很多,可是他们依旧改变不了当前的城市现状。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我觉得是机制,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城中村的改造项目中建立自己的法规条例和机制方式。现在的中国不缺设计手法,不缺设计理念,不缺设计技术,那我们缺什么?缺一个很好的机制来面对这些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要做示范性项目。一旦做好了一个示范性项目,就会有影响力。正如今天说的这个,它对印度的贫民窟改造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意义,包括对全世界。他们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来参观。一旦建成有名气了,会有很多人想赞助很多人想支持,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示范性项目在中国来讲是有意义的。我们学校正在尝试吐鲁番的绿色建筑体系和村落的整体改造,当然我们不可能全方面顾及到,毕竟没有大的机构来支持我们。我们从绿色建筑这个点出发,成为国家项目再扩展到文化的保护和整个社区的改善,我觉得这个是有机会被肯定和推进的。Aga Khan在中国还没有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包括本土文化复兴和本土技术的再利用来做出示范性项目,与他们找到合作的共鸣。我们正在进程当中,我想我们应该要有信心。
 
Q2:我本人很关注英国的城市发展,它是一个大乡村,无论是十年前还是二十年前包括现在它的变化都不大,保留了很多历史的东西,但是这种情形在中国却大相径庭,对于这个现象您有什么见解。
 
刘:事实上我们的发展和英国经历着工业革命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他们在二战后发生了巨变。我觉得中国现在是属于一个特殊的状态,我们的人口、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很多方面都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但是这个变化的概念我觉得在他们国家也存在过,只是我们没有看到。关于大农村我觉得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城市是一个美好的概念,乡村却不是,这是社会公众意识问题。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住在乡村为自豪的时候也许我们中国的城市化也会做出改变。
 
Q3:我听您的讲座里有句话很深刻,您说文化保护能促使当地居民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中国的美丽乡村消亡得快其实是当地居民造成的,毕竟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现在开发热点很多偏向于驴友常去或者自驾游的地方,这造成了当地居民开始自己改造设施条件力求满足旅游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的生态受到破坏,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我特别同意你的观点。旅游不仅破坏了乡村,还带来了贫富差距,因为有些人知道了你为什么能活这么好,我为什么活这么差,认为你小汽车就是幸福生活而我拖拉机就不是幸福生活,人毕竟都有这么个过程。一个村子的成长有时就跟小孩一样,正如十几岁的小女孩可能都会经历过青春期,想尝试抽烟、口红、高跟鞋,这在大人看来确实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可是你就要做,因为你叛逆,你觉得这个好,明明知道它是错的却还是继续,你不走这条路你成长不了。我觉得这也是城市化慢慢必经的一个过程。

在这里提一下之前的一个移民变迁的150户人口的村子改造项目,他们要做一条景观大道。你们肯定会笑话他,千万别笑,凭什么你们城里人都做景观大道我们乡村就不能做?凭什么你们城里人能开车污染,我们乡村就不能开车污染?我们就要做景观大道,大不了上面晒晒玉米,事实上根本没有车流通行,但是我觉得他们喜欢。生长的环境不一样使得我们的意识也存在差别,但是我们并没有权利说人家是错的。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所接触的甲方和领导很多都是农民背景,他们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犯错的权利,他们有这种意识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要尊重他们,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告诉他们这样做并不对。

在今天的改造过程中,还是需要跟当地人一起来合作。我们现在也在做这样的研究,我们需要团队来做这件事,我们帮助他们去寻找最优的方式,用当地的方土材料造出现代的建筑。一旦村里人都羡慕了,自然也会盖这样的房子,这也告诉了我们引导的重要性。
 
结语
 
遗产是什么?是老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红木家具?还是存留百余年的房屋地契?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系么?是藏在博物馆里的么?

在我来看遗产是精神大过于物质的文化概念,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曾经有一个南韩人问我,日本韩国都在中国寻找文化的根源,为什么中国人自己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发展文化呢?我反复思考,觉得今天的文化发展已经被扭曲,在生活当中我们变得渐渐地忽视了文化的存在。我们应该学会看待在任何历史形态当中祖辈们的自我表达。下面是我写的一首诗,希望当我们面对自然和遗产的时候,可以有所领悟。
 
 
 

野花与残垣

年年绽放的滨菊有漂流的种子,
虽然我看不见;
百年屹立的残垣有历史的缘由,
即使我不知道。
野花与残垣的生命,
是自由与征服,
这一瞬间,
都是永恒的美好。

 

 —— 2014.07摄于英国苏格兰高地  par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