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暨中山公园再生实践》

Past vs Modern《Regeneration of JiangsuAncient Examination Halland Zhongshan Park》
        江苏学政衙署暨中山公园的兴建可追溯至北宋初年,至明嘉靖年间,于其旧址修筑“清机园”,历时30年,园内景点近20处,园林规模宏大。后江苏学政移驻江阴,清机园并入学政衙署,清中期先后又更名为“季园”、“寄园”,历经沧桑,日渐荒芜。至解放后,江阴市人民政府入驻,原学政衙署十三进古建格局,仅存仪门。19世纪20年代,后花园更名为“寿山公园”,开始对外开放。1930年代,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2001年江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将中山公园定性为以文化休闲、游憩健身为主的城市开放空间,与学政衙署遗址整合为参与性旅游活动场所。2002年,江阴市政府对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公园从原来的3.05hm2扩大到7.25hm2。
 

改造前现状图
 
摘自嘉庆十年的《江阴县志》学使署图
 

        场地内留有众多古迹遗存急需保护,同时作为城市公园,当今使用者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因而,本项目以“释古而不复古”为设计主旨,其规划目标就是在充分挖掘地方文脉、尊重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完善公园整体功能结构,创造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人情气氛浓厚的综合性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绿地。


改造后总平图


公园全景

        学政衙署遗址是公园空间格局的重心,对称布局的历史文化中轴贯穿全园,成为场地空间形态的主导力线。改造设计中对轴线进行了梳理并予以强化。中山纪念塔位于公园历史文化主轴线的末端,通过位移的手段对文物构筑物采取有效保护的同时加强其体量感,作为时空序列(明清-民国-现代-未来)的高潮,以表达科举制度在孙中山时代的结束。在重修碑与中山塔之间的中轴广场上,设计了以展示历代科举考卷为内容的史刻地碑。


中山纪念塔

 
        仪门,作为学政衙署建筑格局仅存的实体予以保留及修缮,成为新的遗址公园入口,是学政历史文化轴线的起始象征。仪门建筑内部原明代彩画均得到悉心维护,如今这里作为学政史料陈列馆继续发挥着作用。仪门前的开敞广场,在头门旧址设置了粗石牌坊,牌坊两侧立有旧物石狮一对。设计另以铺装形式标注头门、钟鼓亭等旧址,力图完善古十三进的场地格局。
 
学政衙署仪门
 

在学政衙署大堂原址新修学政衙署文化展示墙,建筑与场地原有生态进行有机融合,通透轻盈的玻璃与钢建成的展示廊掩映于浓密的保留香樟林中,有效地保护了现基地上生长繁茂的5棵大香樟。玻璃影壁上完整地记录了学政衙署历史沿革和历代学政生平简介。

学政衙署保存的康熙、道光、光绪年间的三次重修碑原本散落四处,现归于一处并增补本次重修碑记,镶嵌于同一巨石的四面。外罩点触式玻璃构架,下层架空于水池,顶部钢化中空玻璃采用点触式结构与四壁驳接,既可隔绝触碰性破坏,又可对碑刻近距离观赏。

公园内遗存的民国时期的照相馆,我们对正立面进行保留修缮,背面用点触式玻璃连接新增建筑主体。使用上结合了西餐厅与江阴历史照片陈列馆的功能。 二候书场在复建时沿用传统建筑风格,建筑内部则采用现代营建技术,由旧时的书场茶馆转换到今天的戏场与老人中心。

公园北侧与老城居住区仅一路之隔,结合人行道沿玉带河复建原有市民喜闻乐见的休息长廊。新的遗址公园,保留了原来的空间关系,重新以新材料与技术,设计成全新的现代长廊,联系公园与外部环境。通透的护栏、清明的玻璃、潺潺的溪流,有机地把公园景观融入城市。


长廊


荷叶桥

        在旧景遗存的荷花池上,模拟半苞荷叶形态,设计一跨度近30m的钢结构玻璃荷叶桥横跨其上。造型现代的荷叶桥与周边形式古朴的荷花厅、古廊相比照,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融。雪浪湖作为原八景之一,在其旧址上进行了改造。湖边巨石层叠,巨石间设置涌泉、瀑布及雾喷,以期有雪浪效果。湖的外岸高于内岸,便于游人从公园内远观雪浪湖景区。重修中保留了湖南侧的古长廊与其南侧的树群,为雪浪湖营造了良好的背景与景深。另对中山公园旧大门内古紫藤架、忠邦亭、永慕庐、柳风亭等进行了原址保护与保留。


雪浪湖


中国科举文化博物馆

基地文化中最为民众所熟知的就是发生在124位学政身上的故事,在新修的学政文化广场上设置有6组学政故事情景雕塑。雕塑材质选用锡锌铜,按1:3:6比例混合而成,可50-100年不变色。前广场则设计成古代乡试放榜场景,放榜墙前设置神情各异的看榜人雕塑,以1:1.1的仿真人比例塑造,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放榜时人们多样表情与情景。


放榜墙

        以宝文堂为主的古民居区是历史上科举考生居住、秉烛夜读的地方。本次重修以保留的宝文堂为中心,联通周边几个保留完整的古院落,形成“T”型内巷,结合周边民居区,组织成传统特色商业步行街,内设工艺作坊,特色餐饮等,成为融商业、旅游、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万寿山作为原场地上的山水骨架,在公园历次变迁中,均被保留下来。山上植被保护良好,林间开辟小径方便游人登山览景,沿小径设置休息坐椅,广受市民欢迎。


项目位置:江苏江阴
项目面积:约7.25hm2
委托单位:江阴市园林旅游管理局
设计单位:筑原设计机构 [广州](ARTMAN GROUP)
主持设计师:陈圣泓
设计时间:2002年5月
建成时间:2003年1月

撰文:陈圣泓 ——发表于《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