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社区沣河堤岸和湿地生态策略研究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Xi’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eng River Embankment and Wetland

摘 要:湿地是一个循环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各个生物链相互依存。要构筑起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湿地环境,恢复湿地的原貌,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场地具体条件,利用自然机制和人造系统的各自优势,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将城市景观湿地营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栖息地。着重探讨沣河堤岸和湿地的生态修复策略,针对场地现状提出了3种驳岸修复类型,砌石嵌草型驳岸、抛石丁坝型驳岸和梢工型驳岸,并对堤岸进行了无堤化整治。在沣河河漫滩的生态修复过程中营建了多种生态湿地类型:垂直流湿地、间歇流湿地、雨水花园、自由表面流湿地、生态浮岛湿地。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湿地;生态;西安沣河

一、沣河现状

        沣河是长安“八水”之一,与太平河、皂河共同构成了西安西部的生态屏障。2010年1月西安市政府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沣河流域综合保护利用规划》,提出沣河流域综合保护利用要坚持以“防洪安全为重点、以人水和谐为理念、以文化休闲为特色、以综合治理为载体”的指导思想,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形成“一带六片十节点”的景观结构,先期条件较好的西安国际社区率先进行建设。此背景下,西安国际社区的沣河湿地先行启动。

        国际社区沣河湿地,位于西安国际社区中心,是社区内沿沣河东岸的绿化用地,全长约4.5km,总面积约62万m2。本次红线规划范围内河堤绵长,草甸广阔。堤内湖泊、岛屿相间,堤外具有形成湿地的基础。

二、面临问题

        由于过度的采沙活动,沣河两岸绿油油的麦田消失,成片的林木被砍伐,河床裸露,护岸崖壁水土流失严重,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作为日后发展的西安国际社区的城中绿核,面临三大挑战,即如何重建正在消逝的风景?如何修复正被肢解的生态?如何创造具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的系统?

三、恢复沣河之美

3.1 设计原则上的考虑

        结合沣河滨河走廊,从“生态、绿色、人文”三方面进行建设,力争使沣河湿地成为国际社区的核心绿道,带动沣河绿道的后续发展。

3.2 生态恢复策略

        作为日后发展的西安国际社区的城中绿核,沣河的滨河景观现状明显不适应西安国际社区的发展需要。湿地生态恢复的重点在于水土保育和生境建设,以期实现通过城市湿地景观,修复重建生态系统,并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标。


沣河现状

        生态恢复目标主要包括:1)梳理水域环境;2)保护原有生态区域;3)构建水生和陆生生境多样性;4)增加公共参与机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其中,生态恢复是沣河湿地成功的关键。


沣河湿地平面图


四、沣河的堤岸整治策略

4.1 驳岸修复

        由于河道内洲渚分布不均匀,沣河河水速度多变,河岸与水面的落差基本上也随之变化。总体而言,设计范围内的流速和河岸高差由上而下递减。除了局部由于河口紧缩,导致流速陡增,南部石堰下游有一小段砌石护岸外,整体上,沣河河岸仍保持自然型,但局部挖沙和垃圾堆砌破坏了水岸景观。护岸和大堤涉及防洪与滨河景观的整治,对于沣河护岸的设计,我们坚持打造自然生态型的沣河水岸,结合水流流速与岸线高差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河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保护河岸。

1)砌石嵌草型驳岸

        原堤坝驳岸紧邻石堰下游段,河岸高差较大,水流较急,原有砌石护岸因年久失修坍塌。基于此,补修砌石护岸,在河底抛大石,减缓流水对河岸的冲刷,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丰水期,硬质的石岸位于水下,只露出护岸顶部栽种的耐涝野草。

2)抛石丁坝型驳岸

        原堤坝驳岸河岸高差大,水流急,驳岸侵蚀严重。采取护坡植物喷附种植方式修复驳岸,设计点式抛石丁坝减缓水流速,为鱼类、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蓄水后大部分硬质驳岸位于水下。

3)梢工型驳岸

        原堤坝驳岸大堤有断口,堤内侧挖沙形成积水潭。河滩面与水面落差较小,水流平缓。在次生湿地区域,我们将原有堤坝保留,形成孤岛。驳岸采用梢工护岸,丰水期同样可以保留自然驳岸状态。

   
砌石嵌草型驳岸   抛石丁坝型驳岸   梢工型驳岸

4.2 堤岸的无堤化整治

        现状大堤多处出现断口,大堤内侧乱挖沙土形成多处水坑、沙坑。根据《沣河流域综合保护利用规划》,堤坝需加高满足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满足防洪标准的基础上,为了恢复沣河自然优美的河岸形态,对现在的大堤进行无堤化整治修复,依据项目情况及水利设计要求,堤坝坡面处理总结为四大典型剖面。


堤坝整治典型剖面图


4.3 增设缓冲带

        通过层层错落碎石构筑石堰有效减缓了水流的速度,营造低漫滩草丛滩地、高漫滩柳丛草地、低漫滩浆果灌丛等,引入鸟类、鱼类等动物物种,形成稳定的动植物生态群落。既能加强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又能为各种生物提供繁衍、栖息的场所,还能充分发挥渗透及过滤作用。


增设缓冲带后效果图

五、沣河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

5.1 沣河河漫滩湿地系统的修复

        设计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打开原堤段的断口,沟通内外水系。新建大堤退后,构成新的防护绿廊,通过土方回填和挖方,重新整理场地地形,设计了多种湿地类型,形成完善的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并营造出富有野趣且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结合现状景观条件,营建以下不同的湿地类型。


多种湿地类型


雨水净化系统


1)垂直流湿地:通过石壁间的植物和石壁层层跃水,完成氧化净化。 间歇流湿地:通过微地形的起伏形成大小不一的积水洼地,对于降水量较少的西安来说,能够在旱季为林地补水。

2)雨水花园:设计在新大堤和原大堤坡脚的延伸部分。常规处理人工放坡地形时,为了减少工作量,会尽量缩短斜坡面,这样会造成坡度过陡而影响建设初期植物尤其是乔木的种植和生长,从而导致新土壤无法固定,在雨季雨水冲刷易造成水土流失。设计结合施工与景观生态性考虑,从陕西梯田中吸取对坡地和蓄水保土的做法,在不同坡段设雨水花园,形成阶梯式的垂直流潜流湿地。

3)自由表面流湿地:原为挖沙坑,通过重整场地地形,引沣河水形成群岛式的自由表面流湿地,成为间歇流湿地、雨水花园的净化水汇集处。

4)生态浮岛湿地:主要集中在原积水塘,原积水塘下挖13m,水深较大,不易污染物沉降被土壤吸收,在水塘边缘设计漂浮在水面的生态浮岛,通过水下根吸收污染元素。

5.2 营造多湿地生态植物群落

混合乔木林:位于高陆地区,周边是开放的陆地植栽群落。此区域内利用速生树种和造林树种,搭配慢生树,形成色彩丰富的混合乔木林。

洼地乔灌林:重新整理挖沙坑的地形,形成汇集雨水的洼地。种植可结果的乔木和灌木丛,让鸟类和两栖类动物能在此觅食,再配置耐水湿的高大草丛,打造一方有遮蔽的栖息地。

高漫滩草灌丛:此区域主要以草丛种植为主,水岸边种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等,更添湿地的野趣,开阔的草坪上配置少量的灌木和成团的草丛,看似杂乱而稀疏,实际上运用仿自然的生态手法,使之与积水沙坑的草灌丛围合成一块开放的湿地滩涂,吸引更多鸟类、涉禽在此活动。

生态岛群落:配置各种水生植物,营造多个主题植物岛,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供水陆交错的浅水栖息地。

垂直流石溪湿地:用攀援性耐水湿的植物柔化硬质的石块,同时可以达到净化表流水的效果。

自由表面流湿地:种植以芦苇荡为主题的多个植物生态氧化岛,芦苇有净化水中悬浮物、氯化物、硫酸盐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铅等有毒元素,对沣河水的净化有针对意义。此外,还配有香蒲(Typha orientalis )、蒲苇等主题岛,对水质的氧化净化起一定的作用。

        通过湿地生态群落的建立,加强植栽种类多样化,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协调开放空间,以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与破坏,从而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与修复。


生态群落组合类型

六、结语

        通过沣河堤岸和湿地的改造,区域水体疏浚、清理完成,水体连成一片并满足百年一遇的防洪要求;水体质量得到改善;水生植物生长良好,群落丰富、稳定;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种类增多,候鸟数量也增加,昔日沣河和谐、繁荣的景象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作者简介:

陈圣泓/1962年生/男/江苏宜兴人/筑原设计机构(ARTMANGROUP)创始人、首席设计师/曾任职柏克莱加州大学、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原广州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建筑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校外特聘导师/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客座教授(广州 510623)


注:该项目荣获2014第十一届IFLA APR风景园林奖规划类杰出奖;文中图片均由项目组提供。

项目组成员:徐可颖、叶志明、安陆禄、柯煜楠、郑翊旻、叶丽萍

撰文:陈圣泓 ——发表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