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场所精神(下)

Looking For Space Spirit Ⅱ
        本文根据筑原设计机构(Zhuyuan)首席顾问陈圣泓 2014年6月23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讲座报告整理
 
 
        这是十二年前做的设计,我们筑原的设计理念“共生与秩序”就是从这个项目开始实践的。这个题目叫“文脉的内涵与技术的力量”,就是我们怎么样通过用现代技术和新的材料来演绎传承场地文脉,实现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暨中山公园改造后的功能转化。
        这个项目,场地不是很大,总共才7.25公顷。它曾经在北宋的时候叫万春园,明代的时候叫清和园,万历年间在这里设立学政衙署之后,就成为衙署后花园,上世纪二十年代,又叫寿山公园。后来,孙中山从日本回来,就是在江阴上的岸,发表了“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演说,为了纪念这次重要的讲话,这里便改叫中山公园。因此这个场地的背景十分复杂,许多节点都纠结在一起。
       当时在里面的情况:第一就是破败不堪,但是很多历史遗存还是存在的;还有一个,它很封闭,四条街围着它,公园就在街边,可就是看不到这个公园,所以我们必须把它开放,把这个空间融入城市;第三,就是它被严重侵蚀,很多地方变成建筑堆场啊,变成了卖东西的场所,那么我们要进行一个清理。
 
江阴地方志上咸丰十年的学使署图
 
蚀刻在构筑物玻璃墙上的学使署图
 
        首先,我们保护和尊重场地上学政衙署的历史格局。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对场地注入“共生与秩序”的思想。把它的自然地貌,现存的植被、地形和文化现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进行演化。在这里,明代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到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结束科举制度,这是场地一条非常重要的历史动线。设计时我们紧紧抓住这条故事线,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将保留下来的头门(明代建筑)作为学政衙署档案馆。将江阴地方志上咸丰十年的学使署图,蚀刻在构筑物玻璃墙上,让人们真实地看到当年的规模和布局。同时我们采用雕塑形式将学政中最有名的一些人文故事在场地中展示,将散落草丛中的残碑,有清代康熙、道光和光绪时对衙署的表彰和记载,相对集中在动线的重要节点。又把中山塔移位到这条文化主轴的末端,象征孙中山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开始,终结了几百年的科举制度。同时,我们将散落在四处的古建筑残件和拟梳理拆除的旧建筑合并利用,在历史街区的东边做了一个全面展示科举文化的博物馆。而十三进古建筑,我们就没有恢复了,只是做了位置的指示,完全保留住了场地上的几十株大香樟树,大片的地方提供给市民活动,让市民有一个实用的开放空间,这一切使得后来建成的这个新公园非常具有时代特征。
 
 
        其次,用现代手法演绎传承场地文脉,我重点讲一下孙中山纪念塔和逸仙桥的情况,我把孙中山的碑移过去的时候,塔本身不能改变,因为这个纪念碑是个文保单位,我把它外面用玻璃钢索做了一个张扬,通过这样的一个手段,空间序列就非常清楚了。前面是考试的大堂,这里是历代碑记,后面是九张考卷,再到最后是孙中山这个纪念塔,象征科举制度彻底结束了。
 
 
        因为江阴市民没有人不晓得中山公园,但很少人知道学政衙署,因此关于中山公园我们着墨较重。特别是在原中山公园大门口设计了一座完全用钢索和玻璃建成的逸仙桥,彰显出科技的魅力和技术的力量。
 
 
        下面再讲讲这个项目上空间形态的关联耦合。这三块地方,科技文化博物馆、二侯书场和学政文化商业街,因为它们西侧是一个历史街区,于是这里我们用相对传统的手法来做的。这个科举博物馆,我们是把旧建筑拆除以后搬过来,重新设计一组“新的旧建筑”,把旧材料都应用在这里。所以我们把它以前旧园里的太湖石都搬到这里来了,还有拆出来堆放着的这个碑贴石刻也搬到这个地方,展示在这个科举文化博物馆里面的廊墙上。
 
 
        民国时期,江阴有这个中山公园的时候,有一个照相馆在这个地方(中山公园门口),照相馆的灰砖旧墙有典型的民国特点,我们保留了并扩建成一个新的建筑,用灰砖关系和旧的建筑进行一个衔接。但是我们局部又用了玻璃和钢构做得很现代。这样一方面实墙上用来展览江阴的历史照片,另一方面将新空间做成了星巴克咖啡馆。
 
 
        生态保护与利用是我们筑原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个是我们在树林里做的一个生态厕所,上厕所的时候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树木,感受阳光,隐约还可以见到人在走动,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厕所。北面万寿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我们只是做了道路的规划,并竭力做到最少的干扰自然。
        讲了两个项目,一个是设计,一个是实践。我们筑原的设计理念“共生与秩序”就是从这个项目(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暨中山公园)开始(实践),我们只要抓住这样的场所精神,我们的设计做得就会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城市空间做得深刻。
 
 
 
现场交流

问题A: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精神,还是场所里面人的精神?
陈圣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和行为去体验感受这个空间的文化和物化信息的。场所是空间形式背后的内容,这个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丰富深刻,所以场所精神是人在场地中感受到的一种总体的氛围,是场所的精神,而不是人的精神。

问题B:常州青果巷对原住民他们平常的活动有没有被改变,包括建筑内部的功能都做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跟他们有关系吗?
陈圣泓:常州青果巷的改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他们原住民的问题,我希望最后一定要保留住30%的原住民及保障其生活空间。每一个阶段里面都会有一定的变化,确实他们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年人基本已经不在这里生活了,都是老人,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空间比较拥挤,生活的方式比较传统,包括他们的交通等等都有问题,那我们这次改造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央电视台在播的电视剧《青果巷》就是讲的政府、开发商、原住民和设计师之间的博弈,设计师就是要在保护原住民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功能的问题,并对现实做好适应性改变,同样包括建筑内部的功能。